关于代工帝国–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思考

公事管1102班  2401110232号  李鸿发   http://image.xinmin.cn/2011/03/23/20110323060429810055.jpg   一、富士康简介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凭借扎根科技、专业制造和前瞻决策,自1974年在台湾创立,特别是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以来,富士康迅速发展壮大,拥有全球顶尖IT客户群,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2008年富士康依然保持强劲发展,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9%,连续7年雄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跃居《财富》2010年全球企业500强第112位。2011年7月29日总裁郭台铭称,未来3年内将新增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富士康将加快转型步伐。 二、事件回顾 员工被要求签订不自杀保证书,宿舍外竖起防止员工跳楼自杀的安全网,你会作何感想?去年 1 月至 8 月期间,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陆续发生了 17 起自杀事件。这一系列被媒体称作“连环跳”、造成13 死 4 伤的惨剧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我将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尝试对此事件作一番研究。 三、事件原因分析 针对此系列事件,有很多观点,而且都有一定的依据与合理性:工作压力过大,紧张情绪未有效解决、精神文化需求未能满足、心理健康与建设问题以及企业道德问题忽视等等。但这些仅仅是表面原因,如果撇开这些因素作一番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实质上还是经济问题。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原因的分析。 (一)企业性质与生产方式 要想更透彻的审视事件背后的真正驱动因素,必不可少的要认识清楚企业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生产内部的复杂关系。 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人和人之间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而非公有制中的私营与外资则按照生产要素分配,实质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关系的按资分配。尽管非公有制经济不完全等同于私有制经济,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度还不够完善,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还是保留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运营特点。 富士康是台资民营企业,注定其私有制的性质,所以必然渗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尽管具备了现代先进企业的诸多要素,如机械化程度高、福利多样等,但剥去这些表层的外壳后,其本质还是资本主义剥削,只不过多了中国特色如:人力资源的广泛与饱和。 以一个更大的视角,把富士康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很容易看出,富士康的运营与快速发展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调相一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需要运用非公有制刺激生产力发展来支持公有制发展,因此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富士康正是抓住这样的机遇,通过维持劳动力的低工资和低权益,疯狂代工生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外需求,实现赢利的快速增长。富士康很形象的还原了英国工业时代的扩张历程,是新版的资本扩张。由此带来了新一轮的剥削狂潮,工人也必将受到更加残酷与严峻的身心挑战与压力。 (二)工人资本化 富士康在招工简章中提到其经营理念为“以坚定及无私的理念贯彻谋求员工、客户、策略伙伴、社会大众及经营层的共同利益之高标准公司治理”。由上述对富士康私有化的性质的分析可以知道谋求员工的利益是绝不可能最大限度实现的。富士康这个将代工行业做到“极致”的“超级世界工厂”,只不过是中国众多代工厂中的代表,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一个缩影。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的幕后黑手正是垄断资本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生产方式不改变,这样的世界工厂模式不终结,悲剧难免重演。 在富士康的管理体制中,“工人比机器还要像机器”; “空调都是用来给机器服务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劳动关系的最底端,他们的地位甚至低于没有生命的机器。“工人只是车间里的一粒灰尘,工人是用来被机器损耗的”,这是去年6月-8月底期间,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在内的,来自两岸三地 […]

» Read more

求生欲望

  在经典美剧“行尸走肉”中,男主从醒来的那一刻起,便身处僵尸国度,当亲眼目睹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变成了吃人魔鬼,活着的人自相残杀,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他依然选择继续走下去,即使前方充满绝望,我想,这应该就是人的求生欲忘。 每一个灾难的发生,必伴随各种惊人震惊的报道,地震时,人可以待在地底几天几夜等待救援;火灾时,几十米高的楼房也有人敢往下爬;被困树林时,想尽办法供给自身,钻木取火,等待希望出现。人往往在身处困境时,才会爆发无穷的潜力,换言之,求生欲使他们没有放弃自己。 任何事物都有反面,求生欲带来生的希望,同时也会带来死的绝望。身处困境的一群人,谁能保证他们是团结的,不会自相残杀。影片中,最让我害怕的不是僵尸,而是人类,人类狡猾欺诈,为了自己生存不惜牺牲对方。可是人性就是这样,不是所有人都会为对方着想,不是所有人都会在困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求生欲望始终是人性中最难控制的感情。面对生死,你是否也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 Read more

关于“碧沙岗北伐战争纪念馆”的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4年12月3号下午 考察地点:郑州市碧沙岗公园 考察对象: 北伐战争烈士纪念馆 调查方法: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北伐战争的艰苦历程及意义  考察人:刘贝贝   阮华杰   屈士启   吴贺松   吴军伟   肖远杰     前言:本学期学习了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了解了中国近代的一些发展过程。我们小组决定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碧沙岗公园的北伐烈士陵园进行调察,深入体会一下关于北伐战争的艰辛历程。缅怀革命先烈,更深入的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林立,各自为政,中原大地,战火不断,民不聊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实现国家的统一,位于广东的中华民国革命政府于1926年7月9日誓师北伐。随着中国国民党北伐运动的推进以及成功,中国反帝国主义爱国民族运动空前高涨,收回租界、收回教育主权、反西洋、反基督宗教和反帝国主义势力的运动如火如荼,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关键字:碧沙岗公园   北伐战争纪念馆   北伐战争的经过及意义 正文 1)碧沙岗介绍: 郑州碧沙岗公园,老郑州人称之为“老冯义地”。,为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为纪念近两年征战中殉难的官兵,他拨款13万元,命令当时任冯部交通司令的许骧云在郑州建一英烈祠,以表对阵亡将士之志。  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叫白沙岗的荒地,陵园建成改名碧沙岗。他还亲笔提名“碧沙岗”,并以石雕刻、嵌在北门之上。陵园内还修三民主义纪念亭,并立有碧血丹心纪念碑。陵园中部设祠堂,名“昭忠祠”。站在雄壮的北伐阵亡将士纪念 看着壁画上将士们英勇的冲锋姿态,不禁让人忆起那段宏伟的历史。 2)北伐的背景及过程 :  北伐战争,又称“第一次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随后,创办了黄埔军校,建立了国民革命军,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 了工农运动。所有这些,都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共产党员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别担任二、三、四、六军的党代表。参加北伐军各级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僧、叶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产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上海召开了四届中央第三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 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在西路主攻方向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主力同第八军会合后,在7月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又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吴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汉;9月6日、7日第八军主力占领了汉阳、汉口;10月10日,第四军主力和第八军一部攻克已被围困月余的武昌。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如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英勇搏杀,建立了重大功勋,因此,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北伐军中路部队进展缓慢,蒋介石的嫡系一军一师在南昌附近屡遭挫折,溃不成军,不得不向武汉求援。第四军、第七军先后转入江西,于11月初在南浔铁路一带发动猛烈进攻,终于歼灭孙传芳部主力,占领九江、南昌。在东路福建战场,原来留驻粤闽边境的第一军两个师也乘势向福建发动进攻,于12月中旬进占福州。在北伐军攻占汉阳、汉口的同时,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也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员刘伯坚、邓小平等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绕道甘肃东进,参加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北洋军阀大势已去,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华利益,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并从革命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便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准备叛变革命。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7月15日,汪精卫召集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作出关于“分共”的决定,公开背叛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政策,随即与蒋介石合流,使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中途夭折。  3)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正义的 战争。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 进行的。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以及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伐战争虽然中途夭折,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加强对政权、军队及统一战线领导的重要性,为创建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的新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 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由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例子,虽然它所达成的统一在很多方面来说都只是属于形式上的,但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北伐仅一年时间,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  总结: 现在的碧沙岗公园内繁华似锦,绿草成苗,翠绿依依,古柏参天。这一切美好的景象,无不归功于北伐战争中英勇作战的将士们,是他们用献血和生命换来了今日的美好和繁荣。 回首历史,碧沙岗公园只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我们能够透过其中了解那段屈辱史、探索史、抗争史,能够更加坚定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更能够激发亿万国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即将把国家兴旺、民族富强的伟大使命交给我们,我们断然不可令先烈失望,令国家汗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 Read more

在钱学森班的教育中感受美学与科学的联系

http://a2.att.hudong.com/24/68/300000764046129809682545781_950.jpg     钱学森72班  刘金鑫  07045051 (注:后面附纸为一些老师ppt和大学物理模拟的图片,以说明观点。) 自钱学森建立以来,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在进行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探索与体验,这个过程促使我们去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着认真的思考。在钱学森班到现在,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个是科学教育的创新(李元杰教授的大学物理数字模拟教学),另一个是艺术教育的创新(艺术思维与方法的课程开设以及实践课程的开设)。而在这两方面不仅注重了方法的创新,更加注重一种思维的传授,这种思维它不论在人文科学还是在自然科学都是适用的,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种思维方法的学习也是我在这个班级所收获最大的。比如说到艺术美和科学美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以前听过这样的说法,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在这里我想就科学中的美学体现和美学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其中谈到纯艺术的美和科学中的美是不一样的,这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将它的定义摘录到下面以便结合具体来分析。 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观察现实 ,对那些原始的、朴素的、粗糙的现实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与制作 ,创造出更生动、更强烈、更深刻的艺术品。艺术美源于现实 ,但又高于现实 ,是现实美的集中概括 ,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现实美。 科学理性美:艺术美不同 ,它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中的美学问题。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公式和科学成果中都蕴涵着美。因此 ,科学理性美不是一种现实美 ,而是一种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自然规律的抽象美。科学理性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 ,其内涵在于“内在性 ”、“理智性 ”和“逻辑性 ”。它的构成要素:和谐、统一、新奇、简洁、完备、对称。因此 ,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美。下面我就从几个要素来谈谈我的理解。 1、简洁性。贾濯非老师在讲课的是说到艺术是简单的,太把艺术当回事是艺术的悲哀……的确,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简洁和谐的东西是最美的,是一种长久的美,是千百次欣赏都不会厌倦的一种美,是一种永不落伍的美(比如图1蒙德里安作品《红、黄、蓝》)。做人是这样的,生活也应该这样。简洁并不是简单,它有和谐的一面,比如图2家具的设计的简洁性是人们越来越追求的时尚了。 在科学领域,同样如此,我们大学物理创新教育的李老师是研究天体物理的,在他给我们的教课中说到,天体物理现象丰富多彩,比如天体运动、星云、双星,而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无论现象背后有一种高度的概括的一中表达形式,这就是我们的科学理论和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简明的公式、理论。的确,爱因斯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这种美学理论,在数学界,也被多数人所认同。美不是一种表象,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至美。比如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如图3八面体的欧拉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在所有的领域,我们正经历着简洁的美。 对称性。对称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法则,我们很多的自然的美的事物都具有对称性。这些对称美给人以匀称、均衡、连贯、流畅的感受,因而体现着一种娴静、稳重、庄严。比如自然界的花和叶的生长,以及我们人为建造的建筑都是具有这样的美的(比如图4建筑的对称美)。 毕达哥拉斯有句名言:“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对称不仅是一种美的表现 […]

» Read more
1 2 3 4